一杯咖啡背后的「黑科技」
时间:2020-04-02
咖啡不只是一杯普通的饮料,它还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法国 19 世纪著名历史学家儒勒·米什莱将西方文明的启蒙归功于咖啡,因为咖啡「帮助欧洲人开智与排便,摆脱酗酒、便秘的生活形态。」
尽管速溶咖啡的流行动摇了精品咖啡的地位,资本的裹挟逐渐瓦解了星巴克的第三空间,但人们对于一杯好咖啡的标准却没有因此降低。正如咖啡大师田口护所说,咖啡并非只是咖啡师凭感性所酝酿而成的,而是思想和技术的结合。
一杯咖啡背后,不像制茶一样依赖于师傅的主观判断。从咖啡豆的种植、分拣,到烘焙、研磨、萃取,这些过程其实都离不开各种硬件和软件的结合,咖啡豆的水分和色泽、烘焙的温度和火候,都能精确测量和计算。你现在喝的咖啡,其实也是工业文明下的科技产物。
一杯好咖啡最关键的是什么?按照 2017 年世界咖啡烘焙大赛中国区冠军叶伟伟的说法,生豆对咖啡好喝与否的影响比例占到 40%,烘焙熟豆占好喝比例的 30%,其余的 30% 则由咖啡机、水质和咖啡师等一起决定。也就是说,咖啡豆基本决定了一杯咖啡的品质。然而随着全球变暖,要种出高品质的咖啡豆正变得越来越难。
咖啡树这种作物,需要生长在 15-25℃ 且降水充足的环境,并种植在海拔 300-2000 米的高地和山丘之上。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连南极也录得 21 ℃ 的高温,咖啡行业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减产危机。根据澳大利亚智库机构 Climate Institute 的一份报告,随着气候变暖,到 2050 年全球适合种植咖啡的土地面积可能会减少一半,而盛产咖啡豆的拉丁美洲,种植面积将减少 88%。在这样背景下,种植咖啡的农民开始引入更多的技术手段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现在流行的是使用一款叫做 Cropster 的数据管理 app,每月订阅费用为 15 美元。咖啡农户可以在上面记录作物的施肥、灌溉、除草剂的用量,并查看降雨情况和湿度水平,以及成熟和收获日期等一切和咖啡产量和质量相关的数据。如今,在咖啡种植中引入数据管理系统的农户已经超过 10 万 ,一些软件开发商和咖啡品牌正推动咖啡供应链的数据化,甚至免费为农户提供手机和平板等设备。
不只是咖啡种植,咖啡生豆入库前也会用传感器来测量水分,因为水分含量会影响咖啡的品质和风味,过去这主要是靠农民用牙咬来实测。同时一些厂商还借助基于机器学习的激光技术来分选符合标准的咖啡豆。
相比起用水分衡量咖啡豆的品质,咖啡豆的出厂检验就简单得多了,水分是除感官特性以外唯一的出厂要求。只要配备有效的干燥箱则可以解决咖啡豆出厂的水分问题。想知道更多关于不同种类食品的出厂检验指标是如何界定,可考虑报考我院的食品出厂检验培训班。培训内容如下:
1、食品检验基础知识;
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1)食品检验(理化):GB 5009.2-GB 5009.7 食品的相对密度的测定、水分的测定、灰分的测定、蛋白质的测定、脂肪的测定、还原糖的测定等;
(2)食品检验(微生物学): GB4789.2-GB4789.3菌落总数的测定、大肠菌群计数等;
3、实验室食品检验实操培训:
(1)常用分析仪器的操作:阿贝折射仪、电热恒温干燥箱、天平、酸度计、电导率仪和分光光度计等;
(2)分析方法实操:食品微生物检验、滴定分析法、分光光度计法等。
4、不同种类食品检测项目(如粮食加工品、肉制品、乳制品、饮料、方便食品、饼干、罐头、冷冻产品、速冻食品、薯类和膨化食品、糖果制品、茶叶及相关产品、酒类、蛋制品、炒货食品及坚果食品、蔬菜制品、水果制品、可可及焙烤咖啡产品、淀粉及淀粉制品、食糖、糕点、豆制品、水产制品、蜂产品等)。
有意者请咨询培训老师陈老师,联系方式15920475126